搜索

人文望江:太白村由来与仲书屋的故事

2024-11-11 19:41

  湖南地图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望江县标准地名录》,收录了5030条地名(现今地名4615条、历史地名415条),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望江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非行政区域、纪念地与旅游点等11类地名信息。翻开长岭镇地名介绍,太白村引起了作者的关注。

11

  书中注解,该村因唐代诗人李白路经此地仲舒林,故而得名。细想起来,一个村庄以太白来命名,必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为挖掘地名历史、弘扬地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作为地方历史研究者,我们踏上了寻访考证之旅。

  1.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太白村,位于长岭镇西北部武昌湖尾梢古鸦滩河畔,与鸦滩镇毗邻而居,东邻赤湖村、西邻银杏村、南邻杨林村,境内无工业污染、自然生态良好,满目可见树木成林、植被丰富、山清水碧。档案显示:1951年属长岭区太白乡、1956年属稳步农业社、1958年属稳步大队隶属杨林公社、1981年成立太白大队、1984年设立太白村属杨林乡,2004年太白、稳步、前进三村合一命名为太白村,村部设在仲书屋,2005年随杨林乡并入长岭镇。全村现总面积358公顷,有43个村民组1051户、4735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白村在长岭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精心帮扶下,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通过村两委班子和在外乡贤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上级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望江县五个好先进党总支部”“望江县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村”“望江县脱贫攻坚先进村”“望江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村”“安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庆市卫生村”“安庆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等荣誉称号。

11

11

11

11

  漫步在太白村,映入眼帘的各式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就连河塘杂草也清理得干干净净,随处可见地域特色的文化墙和文化长廊,令人爽心悦目。更值得一提的是,太白村两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落细“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战略,倾力打造太白林、建设村史馆、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系列举措值得点赞。作者在村干部陪同下,通过采访健在老者、查阅《安庆府志》《望江县志》《虞氏家谱》等大量史料,太白村和仲书屋地名由来渐渐清晰起来。

  2.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古语“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还是让我们从源头说起。

11(无人机镜头下的凉泉太阳山)

  在人们印象当中,望江县境“无山”,意思是其山围小峰低,乏善可陈。其实不然,太阳山就颇具韵味。太阳山山势自北向南蜿蜒起伏,北距县城10千米、海拔154米,因东西横亘约4千米,故名横山。清乾隆33年《望江县志》载:唐天宝年间,李白避安史之乱,于匡庐司空,往来大雷,偶值雪,筑室读书。后人遂将此室称为“太白书堂”,并将横山改名为值雪山。李白《秋浦寄内》云:“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余。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也是诗仙到过望江的明证。后来文人墨客也多有诗作强调,如清人邓仪《太白台》云:“昔年避世隐书台,遗址于今没草莱。古树半林斜日挂,春风几度野花开。神随鲸去何曾见,月照诗魂不再来。白石青山今古在,登临空惜谪仙才。”还有,值雪山人赵天彩有诗作收录在明万历22年《望江县志》。诗云:“江上骑鲸去不还,江流千载共潺湲。酣歌谩忆清平调,寄傲犹传值雪山。文藻怜君空浪漫,风尘故我亦间关。升沉自古皆陈迹,且趁方尊媚醉颜。”飘逸的李太白走了,空余下值雪山太白书堂栉风沐雨,书堂毁于何年代史书无载。但我们今天仍坚持寻访考证,力求还原最接近的历史本原。

11

  元末时期,望江还没有筑城池,鄱阳湖、泊湖、武昌湖与长江相连通,水天一色、一片汪洋。一代枭雄朱元璋、陈友谅二人率部决战于鄱阳湖,其实也包括今武昌湖和太宿望之间的泊湖一带。相传,有一次战斗适逢春雨连绵,望江农民披戴雨具、手持农具自动结集,助朱灭陈。陈因朱有“头戴尖顶帽(斗笠),身穿倒毛衣(蓑衣),手拿钩铲枪,奋勇真无比”的“神兵”相助而覆灭。更出奇的是,朱与陈交战,朱军白天总能打胜,可到了夜晚,往往被陈军偷袭,都吃了败仗。

11(今太阳山西麓泊湖村徐家滩乡村记忆馆内的蓑衣和斗笠)

  一次夜战中朱军又被陈军打败,朱元璋无奈的向天大喊“天不助我也!”话音刚落,在值雪山山顶突然放射一道光芒犹如耀眼的太阳,远远的照在湖面上,顿时朱军群情激愤、士气倍增,是天公有意助力朱军啊!这一仗将陈军打的落花流水,陈友谅也中箭身亡。朱元璋登基后接受大臣的建议,把值雪山更名为太阳山。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根据走访考证,太白书堂遗址位于太阳山西麓,距罗庵庙西北约40余米的一块平台。

11(今凉泉太阳山脉的罗庵庙及庙前的天然泉水天池)

  这里古木苍天、翠竹环绕、草木茂盛、山泉潺潺,-块风水宝地,凉泉乡党委政府拟在遗址处重建太白书堂,情景再现诗仙李白在书堂的故事。话扯远了,读者也许会问:太白书堂与太白村有关联吗?有关联,且听我接着往下说。

11(太白村太白林里的太白塑像)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一带)。早年在蜀中求学和漫游,青年时期开始广泛游历全国各地。唐天宝初年(742),李白应诏前往长安,供奉翰林,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特别礼遇。然而,由于其性格耿直、蔑视权贵而受排挤,不久便失去职位,开始了长期的游历生活。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关注时局,后来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因此被捕入狱,第二年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赦免。晚年开始在武昌、浔阳、宣城等地漂泊。唐宗宝应元年(762)在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病逝,墓在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李白墓占地面积100亩,分前、中、后三个部分,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青莲书院、盆景园等景点。1956年,李白墓被省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被省政府公布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1(当涂县太白镇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李白墓)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放,热爱祖国的山河,游历了南北各地,创作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诗篇。他的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誉为“诗仙”。

  唐至德二年(757年),永王兵败丹阳。李白因是永王幕僚,奔走在出逃的路上。他先是从浔阳逃到彭泽,继而在好友、宿松县令闾丘的热情帮助下,避乱至宿松和太湖县司空山。

  李白生性喜爱名山大川,在这避乱期间,他游览了香茗山。听说雷池、横山后,便从香茗山出发前来探寻。途径今天的仲书屋、杨林等地至土岗矶,欣赏古雷池(今武昌湖)后在今龙林村境内的白花矶过渡,前往横山。到达横山时,正逢下雪,所以才有后人将横山改名值雪山之说。

  清末,望江名士周少岩游览白花矶后,有联:白浪飞花,遥想诗仙从此渡;青山渡黛,静观玉雪为谁飞。相传,白花矶的河湾之处在宋元之际有太白庙,后庙毁,但庙湾的地名留传至今。

  李白一路从香茗山前往土岗矶,再渡茅家池去横山,为什么仲书屋这里保留了“太白村”的名称?在代代相传的传说中,李白在这个村子的一户人家讨水,并且与村民相谈甚欢,还登上了一块凸起的山林观望四周景色。

11(无人机镜头下的太白林)

11

  李太白在林间歇息的这块高地,正是回头远眺值雪山和香茗山的最佳位置,天气晴好尤其是雨后天晴,可以清晰见到云起于值雪山顶和香茗山腰,李太白在此驻足流连。他歇脚的山岗后来被村民命名太白山,那片树林称为太白林,山下的村落便是今天的太白村。 说来也奇怪,这一块山林虽树木荗盛,却夏无蚊虫,成为当地村民驻足远眺、夏日纳凉的一块风水宝地。

  3. 神奇故事 美丽传说

  在太白村史馆,我们看到了仲舒屋的来历介绍,原来是以虞仲书先生字号来命名的,因当地方言中,“书”与“许”“舒”发音相同,于是太白林及村部所在地的大屋场被取名为仲书屋(也有写作仲许屋),收录进《望江地名录》的名字叫仲舒屋。村里在仲书先生的故居旧址上建起村史馆,以此留住乡村记忆。

11

11

11

11

  其实,望江后山乡镇所称的屋场,就是指自然村。作为一个坐落在武昌湖湖梢、鸦滩河圩的古老村庄,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景如画的自然村落,仲书屋最早的先民来自于哪里呢?

  据宗谱记载,望江虞氏一世祖一山公在瓦屑坝大移民之前就来到了望江。一山公讳正魁,字元良,庠生,原籍江西鄱阳,于元末(公元1300年前后)卜居望江。当时,一山公由刘、金、萧三位军爷护卫,率全家沿江东下,船上设神灵排位,不时祷告,祈求指示下船之处。船行至望江境内杨溪口(孝感畈相公咀),公见此处山川并茂、生气充盈、向神祷告、喜得吉卜,于是离舟登岸,择孝感畈安家,名曰虞家寨,这也是望江唯一以寨来命名的一个自然村落,原属太慈镇茶花村,2022年该村划归新设立的回龙街道。

11

  一山公一行下船伊时,面对的是哀鸿遍野、瘟疫流行的景象,许多村庄几乎人迹灭绝。一世祖仁心一片、治病救人,许多几近灭绝的村庄慢慢恢复了生机。望江虞家寨虞氏宗祠旁的相公庙,供奉着刘、金、萧三相公的神像,纪念他们的忠诚仁义、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善举,已成为望江地域特色的民间信仰场所。荫功得善报,望江虞氏便有了二世文德开基而起家、四世武功袭爵而发迹、十世枝繁叶茂、人兴族旺。谱载一山公长子执中公系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癸未进士,曾孙瑄公于洪武25年封广威将军,镇江指挥使,其后裔世袭此职。

  虞氏的始迁祖在虞家寨定居下来两代之后,子孙们便分散到周边各地,观望风水、拓展生存空间。在分支发展中,老鸦滩河畔这股(庆一股)虞氏人丁最为兴盛,曾经有“老鸦滩十里横渡、尽是虞氏族裔”之称,鸦滩河也成了虞氏族裔渔渡的专属地。

11

  其实,望江自古就有“三山六水一分田” 之谓,换句话说,就是水乡泽国,湿地、湖泊、河流遍地皆是。现在即使在离水比较远的地方,地名中也沿用了众多诸如鸦滩、码头、后埠、北门坦、宋家嘴、雷港、杨湾等与水相关的地名,说明在水利工程极不完善的古代,每到涨水季节或洪水泛滥时,这一带都是以大面积水体为主。长岭、码头、香茗山直至古炉、赛口一带是当时临水的高地,而附近其他大片地方尚未浮出水面或者还只是沙洲、湿地。

  当虞氏族人在此地安顿下来之初,渔业仍是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随后农耕业慢慢开始兴盛起来,与渔业并举。所以当地一直流传着“棠梨树,开百花,养女莫把河沿哈。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一湖绿水浮鸥鸭,两岸青山牧马牛”的民谣。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业发展,实属不易,但虞氏先祖们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虞氏大族如今的地盘,沿鸦滩河南岸的山场、祖坟、湖滩、田地、村落大都是虞氏的,故这一带前有“虞围周”,后有“虞包陈”的说法,这正是仲书屋所在区域当年虞氏发展壮大过程的写照,也与当前的现状印证吻合,足见虞氏在望江历史上曾属名门望族之列。

11

  史料显示,明清时期,鸦滩为繁华集镇,出县城大北门经凉泉、芦新桥、三角岭、铁匠岭至鸦滩街有一交通大道,全长25公里。鸦滩街南面有马头河、殷家河汇合流入武昌湖,此处涨水期须舟渡、落水期须搭桥才能通过。在洪山、蛇山北面的鸦滩河上,还留存着一座老石桥的遗迹,为一座六墩、五孔、五排花岗和青石板桥梁的石桥,人称“大桥”,史料记载叫广济桥(族谱记载叫永济桥),此桥系虞氏僧人募化而建被写入《望江县志》。僧人法号自隐,广照庵(在永思寺附近)住持,俗家名虞祚僢,铁匠岭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生,乾隆四年皈依,乾隆三十四年(1769)园寂,享年87岁。虞祚僢入庵后,每年枯水季节,便搜集石块,在水中垒墩,助人过河,其余大部时间外出,也常是为募款建桥事奔走、历经数年、走遍数百城乡、风吹日晒、积少成多、实现夙愿。《乾隆县志》载:“广济桥在老鸦滩渡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照庵僧自隐欲跨河建石桥,募合邑绅矜助捐。桥成,五虹,北接长堤里许,中虹可通船只”。此桥已历经267年,现桥体尚存,长约30余米、桥面宽近2米,已被列为望江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1

11

11【乾隆22年(1757)落成的广济桥今貌】

  虽有石桥,但每到大水年份丰水期,大桥两端的引桥长时间被水淹没,过河仍靠渡船。清嘉庆十六年(1810)虞庆一后裔合捐渡船一只,在南岸清明山麓设“一济渡”,议定每年将麻冲沟虞家垅两石九斗五升种(折算面积约30亩)的田租尽归渡船,以消造船、整船及渡人费用。规定渡船、佃田由勤谨二人分办,不许归一。由于该田的契书署名虞一济,故而得名。道光戊戌岁(1838),后裔见渡船费用不敷,又拨经费给以补助。1995版《望江县志》载,民国年间此处有“稳步渡”,实际为“一济渡”。此渡至1951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才停,历时140余年,世代相沿,从未间断。解放后,在生产队时期,仲书屋仍然继承了摆渡传统,由生产队出公分安排船工在涨水季节为往来行人义务摆渡,不收取任何报酬。每隔三年,生产队还出公分组织石匠、泥瓦匠,凿石块修补大桥,义行善举乡人有口皆碑。

  经考证,仲书屋不是以最早来村一世祖的名字来命名的,在嘉靖壬午年(1522)之前就已经有了村庄,仲书屋一世祖尚礼公,字国贤,号节轩,去世之后葬在村落之东的太白林。村庄在被知晓为沿用至今的村名之前,究竟用的是什么名,我们无从考证,但以仲书屋来命名应该是200年之后的事。

  谱载,虞公趾堂先生,讳衍麟,字仲书,太学生,治诗经,出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其父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仲书尚未成年时,父亲就英年早逝,当时,仲书母子无依无靠受人监视,贫贱被人欺负,但仲书自幼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考上国学生,从而赢得尊重。仲书精通诗书,以文会友,名士乡贤好友甚多,如:乡大夫陈肖筑先生、郝副贡、陈明经、檀茗岚。因母子勤劳好学,仲书家拥有丰厚资财,因行善积德树立了高尚的品德。仲书极尽孝道,太夫人有美德,70大寿时,宴请宾客朋友登堂祝寿,联名记叙在锦屏上有200多人,其中一大半人都是当时知名人士,因仲书是任侠轻财之人,同情灾民,便利行人,崇尚师长儒道而尊敬宗祖。他臧获罗前,裘马都丽,豪情胜概,益务种德,乡党中大计大疑以身先之。所以四周屋场的德高望重、行善积德之人经常到他家切磋人生、以文会友,去时都说去仲书家屋或去仲书老屋,久而久之,后来这块地方就以此命名为仲书屋。这应该就是沿用至今的“仲书屋”(有时也叫“仲书老屋”)名称的由来。

  且不论仲书生前取得过什么样的功名、担任过什么样的官职,毫无疑问他是家族中多少代难得出一个的响当当的人物。仲书的家庭比较富足,至少属于有钱乡绅(非富即贵,这是获得国学生资格的前提条件),仲书自己作为国学生,在当地的学界、官场都有很多先生、学友、朋友。仲书生性好客、疏财仗义、广交良师益友、远近闻名。

  仲书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享年68岁,卒后葬于太湖县花亭湖虎头山,后改名望江山,现旅游开发景点望江亭所在地。传说当时仲书的遗体是以极高的规格运送到花亭湖的,走的是水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乘竹排竹筏一路而行,运送几天才到达花亭湖。这宏大的场面在路人看来已经够光宗耀祖的了。途中每到一处歇息时,还请戏班子在当地唱大戏,大讲排场,当天看戏的乡民们还可以吃到免费的饭餐,请戏班子唱戏以及置办大型宴席的开支都是仲书家人承担,足见仲书家底之殷实。

11

11

  太湖花亭湖虎头山也是仲书生前购买的宝地,仲书的坟就葬在该山的老虎头眉心处,墓有碑记但字已模糊。上个世纪中叶兴修花亭湖水库并成功蓄水之后,虎山大部分山体没入水中,只有在退水时才现出完整的虎头来。

11(虞公衍麟之墓的古碑)

  仲书屋的祖先素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无论在读书求仕,还是在艰苦创业、发家致富方面,都取得了令周边村庄羡慕的成就。本村一些集中成片的土地中,至今还有很多在沿用带其他姓氏的名称,比如李家洼、洪家场、洪生岭、夏家稻场、何家甸、李家洼,而这些土地在土地公有化改革之前都归本村地主所有,是他们在勤俭发家、财富积累过程中从别姓的地主手上买下来的。地主在古代是财富的代表,其中有恶霸不可否认,但也有不少是乡绅乡贤,虞氏族人属于后者。土改时,地主都被打倒,家庭成分划为地主或“大地主”,家里的成年人在文革时期经常被拉出来批斗,但后来都得到了平反摘帽,并落实了相关政策。

  当地虞氏族有一个被称为“大先生”的地主,其父乃是望江虞氏廿一世祖虞璋,字玉成,号玉亭,别号昆山秩圭,岁贡生,生于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宣统二年(1910)任礼部因会试一等,保和殿面试三等,钦授山东即墨县知县。玉亭公因父母年迈,不打算赴任,但其父言:尽忠即是尽孝。公赴任后关心民瘼、尽职尽责。不久因父母身体不健,告假回乡尽孝。次年宣统退位,清朝灭亡。然公之人品学识,邑人十分敬重,以为楷模,族谱为之立传。

11

11

11

11

11(今日武昌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神奇的武昌湖不仅养育了古雷池儿女,也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今,沿着武昌湖末梢、赤湖、鸦滩河这条水路,南岸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龙山、凤山、牛山、象山、龟山、蛇山、洪山,也算得是群山绵延了。如果你有闲情,从龙山的汪公庙的赤湖浴日出发,从东向西一路揽胜,中午在象山听一段关于曹公凿象的传说(传说象山曾经是一座活山,每到晚上象鼻子就会伸到河对面偷吃庄家导致颗粒无收,于是曹国舅下凡化成石匠在象鼻子上不分日夜凿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驯服了大象,此地至今还留下曹石匠露宿和休息用的石床、石凳和石桌)。往下走过象山沙滩,游览龟蛇锁江(或龟蛇斗趣)的奇趣景观,再听一段关于狮子湖畔以打渔为生的李郎与邻村姑娘私定终身,为躲避渔霸抢亲而私奔,最终逃脱不了而跳河殉情化作朝夕相守的两座大山的故事。穿过大桥,在漂流途中一路欣赏洪山断崖和对岸的芦苇荡,一直漂到洪山南面。上岸之后看洪山夕照,或是远眺香茗落日,这也许武昌是一条绝妙的旅游线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武昌湖环湖公路的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武昌湖景点必将会吸引四方宾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网红的打卡地。

  作者:吴小平 虞达宇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县档案馆、民政局,长岭镇和太白村及当地老者、凉泉乡和泊湖村、文史爱好者汤永结、摄影者朱润苟提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最新评论
发布

热门资讯

万家热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5369640

Copyright © 2006-2023 365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