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焦两会】安徽省人大代表:制定地方法规 护航大数据产业

2021-02-01 07:54 合肥晚报

  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来自合肥团的多位省人大代表将目光聚焦在了产业发展方面,大家纷纷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省人大代表王越:尽快制定全省大数据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里,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趋势,大数据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产业增长点。今年的省两会上,王越就带来了关于制定《安徽省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的建议。

  “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同时,大数据安全管理问题日益凸显。”王越介绍,大数据信息中包含着诸多个人信息,出现数据安全问题,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对公民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敲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社会安全。

  目前,我省仅于2017年出台了《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在大数据安全方面缺乏专门法律、法规依据。王越认为,规范大数据开发利用,营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营商环境,制定我省的大数据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已迫在眉睫。

  王越呼吁,省级相关部门尽快成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业团队,做好任务落实。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积极鼓励高校、企业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和技术研究,逐步探索包括量子技术等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障技术。瞄准大数据安全命门问题,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

  “对大数据采集,要进一步规范。”王越表示,应遵循最小且必要和正当原则,禁止过度采集,注重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进一步明确使用大数据的合法性,将人脸、指纹、基因、疾病等生物特征数据纳入管理范畴。同时,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安全监管平台,落实安全监测保护技术措施。

  为了强化政策支持,王越还建议省、市政府依法设立大数据安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数据安全产业链构建、核心技术研发等。同时,鼓励社会资金采取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大数据安全发展应用;鼓励、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大数据安全企业依法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对大数据安全企业用电、用地、税收给予优惠和政策扶持。

  王越呼吁,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大数据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建立大数据安全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和培训基地。另外,大力培育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全省大数据安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省人大代表方忠喜:尽快出台《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

  发展绿色建筑,对持续减少能源浪费,提升能源有效良性利用,改善公众生活条件,意义重大。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方忠喜就提出了尽快制定出台《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的建议。

  “制定、发布和执行更具体、可操作、具备法律刚性的绿色建筑发展规定,对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至关重要。”围绕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方忠喜呼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民众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居住空间,建造与和谐共生的建筑。

  一方面,条例要明确绿色建筑覆盖范围是建筑设计、建造、监督、使用的全过程;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绿色建筑的管理职责。

  “要从建筑设计阶段审核开始,杜绝非绿色建筑设计文案。”监理及建造阶段确保绿色建筑设计有效执行,确保相关绿色建筑标准的贯彻落实,在绿色建筑交付民众使用后,明确民众及后期物业管理职责,禁止私改、乱改,影响建筑整体生态功效。

  方忠喜还呼吁,鼓励绿色建筑先进技术利用,提升绿色建筑发展技术水平。“管理部门要制定明确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示范、改良、推广及宣传等,提升绿色建筑技术进步,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层面的刚性发展。”

  除了要对绿色建筑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及成绩的各级单位和个人,方忠喜还建议,建设单位在开展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检验检测、材料设备购置以及相关招标活动时,未执行建筑工程绿色建筑要求,或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时,未将绿色建筑相关内容纳入工程竣工验收,或者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相关要求的建筑工程,都要问责、处罚。

  省人大代表胡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实施智慧农业

  作为一名来自农业领域的基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胡青坚定认为,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推动“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胡青建议,要全力推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实施智慧农业,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首先要强化技术装备支撑。”为此,她建议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区内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普及智能终端系统,让农户能直接在手机上操控田间的现代农业设施。让智能终端系统能够自动分析生态气象监测数据,进而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墒情等因素实现自动灌溉。”胡青对记者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特别是在地处江淮分水岭的丘陵地带。胡青建议,通过新建固定式、绞盘式、地埋式等喷灌设施,让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喷灌”,让“浇地”转变为“浇庄稼”,让农民省时省力省心的同时,节约水资源。

  胡青建议,推广统一选用良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细化种植模式,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粮田,从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人。胡青提出,要着力推进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建设;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培养一批种植大户、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以及专业服务型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电商人才。

  “希望政府鼓励企业、个体户和新型农民带资发展智慧农业,对于符合验收标准的,给予一定奖补资金。”胡青认为,这样既解决了抛荒地的问题,充分发挥土地的使用率,又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省人大代表张立野:促进科学中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年获批建设。本次两会上,省人大代表张立野重点关注促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合肥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问题。为此,他带来了关于促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建议。

  张立野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合肥之后,一定要注意科学中心科研过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抓紧抓实科技成果“三就地”(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在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物理空间,不是科学家,而是了解科学、理解科学家,并且能与科学家打成一片,同时理解产业、有整合产业资源能力的专业化队伍,“他们是大科学中心、大装置与产业之间的桥梁。”

  根据公布的规划,未来五年,合肥将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协同发力,前瞻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接续突破,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更加集聚,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全球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张立野建议,可以围绕大科学中心、大装置集中区,按领域组建省市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专业化“三就地”团队。他们的任务就是科技成果“三就地”,并配以政府主导的技术产业化机构,加快原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从而促进实现全省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力量。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 刘畅 余佼佼 实习生 刘语嫣

最新评论
发布

热门资讯

万家热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5369640

Copyright © 2006-2023 365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