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焦两会】支持合肥 朝着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2021-01-29 08:05 合肥晚报

  “十四五”时期,是安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与沪苏浙联手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争先进位、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安徽有哪些值得期待?

  2025年全省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涌现更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强县(市、区)。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安徽省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接下来,我省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方面,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研究制定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安徽方案,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创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等支撑平台。

  同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推进江淮英才计划,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持续争先进位。

  打造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我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江淮建设,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另外,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增长引擎。

  此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一批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产业、100个左右“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以上专精特新及“小巨人”“冠军”企业。

  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我省将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推进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壮大外贸主体,进出口总额超过千亿美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接下来,我省还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实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

  我省将贯彻国家战略,助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实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统筹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共同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协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一批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以五个“区块链接”为载体,强化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共建,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另外,完善市场体系,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跟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扩容和优化出口产品体系,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积极吸引产业链布局,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

  铁路网覆盖超九成县、八成以上的县通高铁

  高铁线路越来越多,高速公路越来越长,水运航空联动发展……“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一方面,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实施“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推进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和皖北、江淮城际铁路网建设,实现铁路网覆盖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县通达高铁。

  同时,实施“高速上的安徽”建设工程,推进“县县通”到“县城通”,基本建成“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实施“翅膀上的安徽”建设工程,优化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布局一批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

  此外,实施“航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建成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基本形成“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内河航道主骨架;实施“能源供给保障”工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为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升融入双循环的区域能级方面,我省将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一方面,支持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设、朝着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安庆、阜阳、蚌埠、黄山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同时,支持马鞍山、铜陵、滁州、池州、宣城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北、淮南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实施普通高中扩容建设等工程

  接下来,我省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

  在教育方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普通高中扩容建设等工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文化发展方面,重点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构建以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保障粮食、能源、金融、生态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另外,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铸安”行动;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推动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安徽平安!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 刘畅 余佼佼

最新评论
发布

热门资讯

万家热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5369640

Copyright © 2006-2023 365jia.cn